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欢迎访问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图片名

全国订购热线:
020-3883592

主页 > 资讯公告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活动公告 公司新闻 健身指南 器材保养 常见问题

社区体育设施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范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0-07 10:57:48 次浏览

 【摘 要】 本文对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及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城市社区存在体育设施数量不足、配置不均衡、存在安全隐患、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完善、体育活动中指导人员薄弱、体育设施开放时间缺乏科学性、信息服务不畅通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应加大对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的整合和开发力度;建议政府给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倾斜;构建社区体育设施信息网络,加大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的宣传工作。  如何

  【摘 要】 本文对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及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城市社区存在体育设施数量不足、配置不均衡、存在安全隐患、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完善、体育活动中指导人员薄弱、体育设施开放时间缺乏科学性、信息服务不畅通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应加大对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的整合和开发力度;建议政府给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倾斜;构建社区体育设施信息网络,加大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的宣传工作。

  如何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有效地利用社区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与生活方式相适宜的体育设施服务,让广大居民享受社会体育发展带来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是首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现状的研究,找出影响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以西安市(城三区、郊三区、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9 个区)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体育场地和设施等相关资料,查阅《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文件,阅读了《全民健身概论》社区体育服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书籍及论文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从中整理分析进行研究。(2)问卷调查法。采用了典型抽样法,从西安市社区中抽取了10个社区。向社区负责人发放问卷共60 份,回收问卷58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93.3%。向居民发放问卷共600份,回收问卷550 份,回收率91.7%,有效问卷540份,有效率为90%。(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体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西安市群体处领导和体育干事进行调查和咨询。(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对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5)理论分析法。在广泛调查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及服务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经费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且不能适应社区体育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的滞后、历史欠账太多,又有城建规划不配套,规划难落实等原因。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但总体来说与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原国家体委、建设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要求,西安城市社区已建和新建的居民小区中很大一部分没有体育用地或规划的面积不够,难以满足人们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

  现在很多的社区已经安装了一些健身器材,但由于数量少,项目单一,只能满足一些老年人或者部分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体育爱好者强身健体的需求,而对那些体力充沛希望掌握一技之长的青少年来说,却缺乏吸引力。根据系统原理,资源结构配置合理所发挥的效益要远大于单纯资源数量叠加投资所带来的效益。现在的全民健身工程要适应两个转变:社会的转变和人们对体育需求的转变,这就需要政府在体育设施器材的安排上有所变化,有所发展。

  在实地考察中可看出,健身路径多为露天放置,风吹雨淋日晒,时间一长,难免磨损生锈,对健身活动安全构成潜在的隐患。维修保养的后期管理、人员的培养成了当前重要的问题。器械的维修与保养,多数是生产和安装的厂家来进行,要想长效的管理、维护好保养,必须培养自己专门维护和保养人才队伍,定期维护公共体育设施。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组织管理体制决定着社区体育设施的开发、利用和组织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多种所有制并存,使得社区体育设施的开发建设以及现有的体育设施的性质和利用变得较为复杂,体育设施的组织管理工作也难度就很大。目前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发展需要的较为合理的体育设施管理机制,如何通过组织化运作与社区内的学校、机关团体、建立密切联系,将深锁在社区单位里的体育设施解放出来,盘活体育场地设施存量,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据调查,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大部分身兼多职,工作内容复杂。且大多数指导者为离退休人员,体育指导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社区人群的指导需要。1994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正式实施,为使社区体育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连贯性得到保障,将使学校-社区相结合,使更多的体育教师和体育院校的学生加入到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行列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调动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条例》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室外体育设施、健身路径不存在开放时间,居民随时都可以健身进行锻炼,室内健身设施有40%尚未开放,开放时间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单位活动中心开放时间从早上的8点到中午11:30,下午2点到晚上9点,和居民工作时间差不多同步;健身俱乐部开放时间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10点,晨练的居民只有选择公园和广场及室外单一的健身设施。

  城市体育设施的广告宣传效应,能把城市的潜在形象力转化成为现实形象力,使更多的人认知。其社区体育设施的宣传,可以借助大、中、小型赛事的吸引力、电视台、媒体广告、中介、计算机网络的辐射力等向大众都有一个很好的展示宣传,这样既展示了城市的形象力,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人们的健身意识。

  (1)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配置不完善,社区内单位体育设施开放程度不够,社会体育设施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尚未形成能适应不同人群、具有本社区特色的体育设施服务网络。(2)西安对体育设施建设及服务重视不够,执行国家相关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得力,目前尚未出台一部适应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服务得不到有力的保障。(3)社区体育设施组织管理不善,设施缺乏保养和维护,健身设施使用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致使社区居民不能科学的使用设施,锻炼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居民多元的体育需求。

  (1)应加大对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的整合和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体育设施,以满足更多会员和社区居民的需求;要坚持以全面发展居民健康素质为宗旨,加快社区体育文化建设。(2)建议国家政府给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倾斜,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硬件和软件服务工作,使便民、利民政策落实到位。(3)构建社区体育设施信息网络,发挥政府、社会和国民三方面的力量,以决策、管理、操作信息和居民需求信息为重点,加强信息机构的纵、横联系,加大社区体育设施服务自身优势及利益等方面的宣传工作,使更多人对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予以深入了解和支持,推陈出新,增加健身项目,并且设立自己的“品牌效应”。

  [1]姜雨,烟台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11.3.85-88.

  [2]杨凯,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现状调查及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186-188.

  [3]付先锋,北京市青鸟健身俱乐部产品特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0.5.

  [4]芦军志,广州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影响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7.55-59.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规划》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意见》,以**年**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切实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体育局反映。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一)社区体育设施是指以方便社区成员就近健身为目的、社区规划配建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它是广大市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区体育设施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关系到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强市目标的实现,对于**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市高度重视群众体育事业,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对强身健体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周边的体育设施较少,尤其是老城区和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缺乏,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市民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今后四、五年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将在**年举办亚运会,这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从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城市”的全局高度,大力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布局,形成公共体育场馆与社区体育设施互为依托、互动发展的体育设施新格局,为群众提供方便、多样的健身设施,为成功举办**年**亚运会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四)以填补缺口为重点,到**年,每个社区都有可供市民健身的社区体育设施,全市人均社区体育设施和用地面积超过国家有关规定水平。所有行政村建有篮球场或与之相当的群众体育场地,40%以上的镇建有全民健身广场、标准水泥灯光篮球场、标准游泳池或与之相当的其他类型的群众体育场地。

  (一)大力推进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城市规划部门要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并把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公建配套项目,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体育部门要按照国家关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确定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建设部门要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体育部门要参与其中的评比和验收。国土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社区体育设施用地规划,特别是要抓住老城区改造的时机,重新规划、调整好社区体育设施用地。各有关区、县级市政府要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的一项考评指标。各社区要充分挖掘潜力,积极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国土、体育部门,规划建设好适合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和居民日常健身的体育设施,并结合**气候特点,多兴建一些室内健身场所。

  (二)建设一批社区体育设施精品工程。加快推进市、区(县级市)体育公园和体育中心的建设,以高水平的体育设施服务于社区体育。启动珠江沿岸和白云山脚全民健身带工程,高标准建设位于健身带上的体育场地和全民健身点,精心设计和建造一批体育设施,构筑体育设施与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格局,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新景观。按照“插体于绿(地)、插体于(广)场、插体于(公)园、插体于景(观)、插体于空(地)”的思路,在现有的标志性建筑、绿地、广场、园林、景观、闲置地添置一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体育设施,寓健身于休闲之中,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凸显**亚运城市特点。

  (三)加强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配套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区、小区、组团和单体住宅楼,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积极开发各种简易的健身场所,满足市民日常的体育需求。新建住宅区、小区、组团和单体住宅楼,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体育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结合老城区实际,建设一些占地较少、对地面要求不高的体育设施;结合农村实际,多建设一些适宜开展多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场地。

  (四)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改造、修缮力度。加强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各类设施的安全使用状况,分期分批进行更换和维修。重点改造建成时间较长、磨损严重以及功能设计不合理、定位不准确的社区体育设施,更新存在安全隐患的陈旧设备,添置适宜不同群体的健身设施。优先改造未达标老城区和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积极引导老城区和镇、村拓展现有的健身设施,改造和修建群众基础较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体育项目活动场地,改善社区体育设施结构,满足市民的需求。各级体育部门对此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和健身器材支持。

  (五)严格保护社区体育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挪用、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或规划体育用地。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设施用途或调整规划体育用地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就近、方便使用为原则,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或置换,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或预留用地。

  (一)健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改革体育事业基本建设经费支出结构,把社区体育设施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确保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属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经费,由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各按一定的比例投入,以区、县级市投入为主,在基本建设支出中安排。属政府投资的项目按基建程序报批,建设工程项目按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确保拨付经费全部用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

  (二)在保证各级财政资金到位的同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经费,积极探索向社会筹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新路子。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引导、带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冠名、入股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建社区体育设施。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通过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

  (三)增强社区体育设施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坚持社区体育设施以社会公益为主,同时,为满足市场需求可适当开展体育技能培训、健身咨询、健身指导等体育服务项目,经物价部门审核批准后,可适当收取费用。严格遵循国家关于体育设施管理的规定,适当举办体育赛事、文化演出和展览,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社区体育设施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用于社区体育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能变相冲减财政拨款。

  (一)加大社区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社区内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一律向社区居民开放,并利用“**体育公众网”,将开放时间、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体育竞赛等信息及时公布。在现有的对老年人、残疾人、下岗工人、学生实施免费或优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惠对象,合理调整开放时间,延长优惠时段,为市民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合理利用各类体育场地。各级体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全力配合社区内学校、机关、团体和企业等单位,有计划地开放其体育场地设施,并可适当地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老城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校、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周边群众开放。

  (三)充分利用好亚运场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按照多中心布局、多功能建设原则,把亚运场馆建设成为集训练、竞赛、休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做到赛时供训练、比赛使用,平时供全民健身使用。充分挖掘亚运场馆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的价值,定期举办综合性和单项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领导,把它作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市发展改革、教育、民政、公安、财政、建设、规划、国土、文化、市政园林、体育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联络各成员单位及督办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各区、县级市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真抓实干。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体育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大建设、验收、检查、维护、评比等工作的力度;财政部门要依法保障和监管社区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建设部门要在城市综合改造工程中列入体育设施指标内容;国土部门要以行政划拨的方式,提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市政园林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体育部门在公园、绿地、旅游景点内增设健身设施、体育休闲区域;民政部门要督促协调社区管理机构做好体育设施的管理工作;各驻社区单位要积极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全力开放本单位的体育设施。

  (三)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市、区(县级市)、街(镇)、居委会(村委会)四级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体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属地原则,把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居委会、村委会。

  社区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是以城市社区居民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所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构建,旨在提升社区内居民的体育环境,对构建和谐社区甚至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还有待加强,在设施布局与公益性公共体育设施与功能定位方向存在着不足,因为随着社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提升和普及,体育设施建设需要集健身、休闲与娱乐功能于一体。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到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中来。他们提出,只有完善的体育设施网络体系才能成为社区体育的发展主流与发展方向;只有强化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借鉴国内外其他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策略,把握和总结体育设施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才能做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策略、城市规划策略与建筑设计策略。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好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社区体育设施问题,从规模、数量、布局、开发、管理与居民需求五方面把握好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

  应深入分析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备情况与体育场馆建设现状,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充分了解城市居民对体育设施配备的满意度,从而强化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一,把握好榆林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状况,以榆林市社区发展过程中的体育设施问题为导向,增强社区内体育设施的弹性标准,进行榆林市社区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主要是强化社区内的社会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实现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分级,并与健全的体育设施管理体系相结合,打开社区内体育设施的流动空间,以拓宽居民体育运动空间为基础切实进行社区体育文化特色设施布局。其二,应强化以社区为核心的体育设施配套规划策略,树立全局意识,打开体育文化建设的窗口,推进体育设施与其他特色休闲公共设施同步谋划与布局。现阶段,榆林市社区发展还存着许多问题,在公共设施布局、规模与切实类型选择与建设方面较为复杂,对建立健全社区体育中心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必须把握好榆林市社区的总体规划,对原有社区与新建社区的规模与容纳人口进行观察,构建差别性的社区体育中心,并针对不同年龄层人口的分布合理配置体育基础设施,全面配置和提升体育设施的服务水平,深入到榆林市各基层进行社区中心建设和管理,并将体育设施与用房结合配置,推动社区内文化、体育与医疗等为一体的实用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规划,从而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形成体育设施的全套规划策略。

  现阶段,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整体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与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不符合,相对来说老城区形成的社区数量较多,社区建设与体育设施配置质量相对来说较差,虽然开发和新建了更多新城片社区,尽管质量水平与体育设施配置水平较高,可仍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数量。因此,应从设施分布和公共服务功能出发促进榆林市体育设施精准配置,在有限的社区空间内提供和配置最优化精准的体育设施。其一,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改进老城社区的总体建设与规划,摒弃破旧的体育设施数量与品质下降的体育配置设施,如果通过返修体育设施可用的年限有限,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乐刂圃剂松缜居民的体育运动与身体素质。随着城镇化建设,社区发展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必须提升体育设施配置的品质,并大量开发和新建社区,提高公益性公共设施服务的配置标准,确保体育设施的精准配置。其二,以功能齐全为导向强化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运动水平。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体系,城市居民对社区文化、体育与福利设施等均提出了新要求,远远大于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因此,必须立足于榆林市社区同类体育设施,强化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行,提升基层社区对体育设施规模的满意度,积极实施社区体育活动站和文化活动站,全面实现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

  应立足于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进行重要性分级,深入细分研究体育设施的种类、标准和布局,力争实现均等化,优化榆林市体育设施总体结构。其一,随着榆林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层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体育中心管理体系也随之改变,原有的“市级-镇级-基层社区级”已经逐渐弱化,慢慢向“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基层社区级”进行转变。社区深入分级,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具体管理,将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政策落实到每个基层社区领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体育设施配套空间,打开体育设施的分级层次;有利于对社区人口规模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社区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从综合全面的角度去提升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服务水平。其二,对一个社区也可以实现楼层配套提供与管理,形成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居委会,对体育设施进行分类配置。现有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逐渐趋向商业化和利益化,需要收费才能进行体育运动,因此应强化体育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与配置,推行体育公共设施与医疗卫生、文化宣传、社会福利与社区服务等设施规划并行。实行分类配置收费与补偿机制,而不能仅仅以盈利为目的。当然,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不需要都纳入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中来,应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基础强化体育设施与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对体育设施进行娱乐性、健康性与休闲性管理,按照体育设施全面配置标准提供和丰富体育设施分类。其三,定期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进行查漏补缺,以逐步完善为主,在提供新的体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集中控制体育设施提供,必备体育设施与社区环境必须符合社区中心建设。总体布局好社区体育设施,以长远发展趋势为方向增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弹性,充分尊重体育配置现实规律,确定和提升体育设施配置要求,确保“社区服务设施的种类、标准和布局的均等化”配置,形成以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卫生服务中心等的体育“社区活动中心”布局,并采用复合模式体育社区中心建设,对体育设施进行差别配置,集中布局,平衡好体育公共设施与社区总体规划管理。

  榆林市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高度重视,体育设施配置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们发现,现有的体育公共设施还无法满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应对新建社区和老社区进行体育设施规划设计,以娱乐、健身与休闲为导向对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准确定位。首先,科学规划、建设和发展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充分借鉴国内外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先进经验,细化理论政策的规划指导,不断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与体育文化建设。立足于榆林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建立明确的体育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对体育设施的布局选址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对其功能进行定位,掌握好体育设施的规划要点,以居民对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服务进行实际满意度的评价,确定体育设施满意规模,制定明确的体育设施配置规划标准,站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眼光对榆林市进行体育设施公共布局。其二,优化和完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抓住体育设施规划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好“有”和“优”的体育设施配置问题,并不断新拓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以全面的体育公共服务为导向促进体育文化特色和体育基础设施品质并重,把握好“特”和“品”的体育设施的总体特征。需要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布局与总体规划的无缝对接,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增强体育设施的服务空间,切实以日常体育生活为基础优化体育设施配置,提高社区内体育设施的整体服务效率,为社区居民在休息时间的体育锻炼全面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榆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推进不断深入,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配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资金、政策与设施等方面为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应抓好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策略的重点与难点,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设施分布和公共服务功能出发促进榆林市体育设施精准配置,闹掷唷⒈曜己筒季志等化出发优化榆林市体育设施总体结构,并以娱乐、健身与休闲为导向对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准确定位,切实优化榆林市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

  [1] 黄兆生,熊洪俊.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 汤娟,胡,唐国安.南方地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指标与设计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 刘熹熹,陈军,刘临安.北京市中心城社区体育设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4] 夏菁,胡厚国,叶小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布局方法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4.

  [5] 史雅坤,王德炜.西安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6] 徐辉军,王永胜.公共体育设施发展与规划策略研究――以西安高新区社区为例[J].体育管理与科学发展,2012,(7).

  作者简介:宋杰(1968- ),男,山东莒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社区作为全民健身工程落实的主阵地,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和重点扶持下,经济投入逐年增加,相应的,体育设施建设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到目前为止,体育基础设施已几乎覆盖我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社区。然而我国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区体育设施供给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城市空间呈现一种分异趋势,城市空间的分异意味着社会空间的重组,表现为居住空间的层化,出现高、中、低档住房。进而形成高挡社区、普通社区和贫民区社区的分化现象[1]。由于目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大多存在政府与社区投入的供给方式,地方投入得多,政府补贴就相应增多。这样,经济势力的强弱导致了不同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规模和水平,呈现社区体育设施供给的“马太效应”。在这种情况下,社区体育设施配置问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我国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供给,社区居民作为设施的使用者并不参与到设施配置的决策中。因此,一方面,对当前我国社区体育设施的外部供给是否反映了当地社区内部的需求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体育设施供给是否偏离了居民的需求,政府官员和地方领导是否将体育投资用到居民最需要的项目上依旧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档次不同的社区居民因为种种原因或不能使用,或不想去用。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尽管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反应不一,实证研究却非常有限,相关的讨论也是在现象层面作出描述,针对性的研究并不多见,因而就难以在具体的操作层面给出比较有效的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政府有关的文件就设施配置数量在宏观上作出一定的规定和引导,地方政府也因此针对那些社区严重缺乏或根本就没有设置的社区立文规划,但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多年的检验都不强。对于配置的质量方面更缺少具体的检验措施。因而在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多方利益的冲突,加之居民较小的投资不足以决定设施配置的决策方向,以及政府在将设施配置后交与当地管理使用的同时,就不再有更多的关注等原因,造成设施的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陷入指令性的达标任务的境地。在当前的情形下,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从一味的投入转向有效管理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思路上来,对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大有益处。建立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体系就显得必要而亟待。本研究将从设施有效利用的视角对社区体育配置的综合评价进行探讨,以期为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和统一,其目标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调动人们的体育活动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健身热情,从而增加体育活动人口。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换言之是对设施的有效利用。体育设施是社区体育的物质载体,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群体育参与率、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社区体育设施不只是简单的金属制品,作为健身这一核心功能的承载体,其质量的关注点不应在于它的一般物理质量。以往的评价偏重体育设施的物理性能,众多的评价的观测点聚焦于设施数量及设施的物理质量,以社区人均件数(或总配置套数)及变相的设施价格为标准衡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发展程度和水平,对其被利用的程度和效率缺少关注;其次,人们的建设思路放在线性的加大投入上,由此的评价沿着该思维运行着,使用者的主动需要被忽视,主观的能动的反映设施质量的指标被排除在外。或过分依赖科学范式而忽视价值多元的评价方式,从根本上忽视了设施配置的目的性和居民的实际需要,导致评价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再者,有关的评价未考虑到设施的使用寿命及使用对象的情况。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强调成本、时间、物理质量等目标的控制,忽视人与物情感的互动,体育设施带给人们的心理感知并由此形成的环境知觉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率的高低反映出设施的质量,而影响利用率的因素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器械设计制造、安装等过程产生的,还有使用者的兴趣使然;更有因管理服务不善而导致的设施损耗造成的无法正常使用。此外,一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利用率的高低还会随社区规模、人口结构、层次以及附近体育设施分布等情况产生变化,也会与时间、地点(距离居民区的位置)、和设施的物理性能、美学特性等相关联。如果认识不到设施利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只看眼前不看将来、只看表面不看本质,不顾地区的实际一味照搬国外或先进城市社区的经验或长官意志、行政色彩进行决策,不仅不能提高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率,还会引发意想不到的矛盾与冲突。如场地建设与商业性用地的空间竞争矛盾;与绿化区的矛盾;与正常居民生活的冲突等。

  我国以往区域建设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和观念影响,表现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上存有大一统思想,较少考虑社区实际而平均着力,造成社区健身场馆建筑造型、健身区的规划布局、设施的设计配备等标准统一、千区一型的特点,社区体育设施设置呈趋同性、僵化性,模式单一化[2]。因而也就形成了评价指标的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经济优先发展”思想的左右倾向严重,缺乏整体价值理念,在实际规划和项目实施时,在资源供给相对不足,体育发展与其他发展发生冲突时,或遇到行政干预或强势利益集团介入时,通常会让体育要素缩水,致使体育资源的供给发生地域性的短缺,容易形成评价过程中抓点放面、以优盖全的评价方式。这种单一价值倾向的评价往往造成以片面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体育建设更加边缘化。现行城市规划学科在解决社区体育建设问题上不得力的原因之一是规划中以经济发展为单一价值目标所引起的,社会效益尤其是体育事业的社会性价值认识不足,要更好解决社区体育问题首先应深刻检讨现有的经济效率优先的价值判断标准,重塑整体价值观念的思想。

  从宏观上讲,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评价包含规划评价、政策评价、设施质量评价、使用者满意度评价、成本核算等。基于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还处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模式中,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目的是方便居民的健身活动,评价的主要目的也是围绕促进全民健身工程的开展,对社区体育设施质量评价既是对社区建设的评估,也是对社区体育服务水平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体育设施质量评价在当前情况下代表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评价。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体系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本研究将体育设施的生命周期界定为设施从安装使用到结束使用的整个过程。一套固定的或动态的体育设施有它一定的使用期限,或者说它有着不同的安全使用寿命。我们将设施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安装初期、配置中期和配置后期三个阶段。体育设施虽非生命体,但对于居民而言,社区体育设施构成了体育行为的外界环境,环境(或刺激)通过视觉、触觉等各感觉路径进行传递,唤起符合个人特性情绪水准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又进一步导致“接近-回避”行为的产生[3]。即体育设施以情绪作为媒介诱发了健身行为。安装初期人们对新的设施产生好奇与新鲜感,其唤醒强度大,使用频率就会高,但此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由于对设施的使用方法的不熟练,往往导致对设施的损坏程度较大。此时的评价不能准确反映人们的喜爱程度和数量的满足程度,也不能仅凭设施的新颖、别致和鲜艳色彩对设施的利用作出评价。此阶段的观测点应放在设施的物理性能、美学品质、舒适性和设置位置等指标上。设施配置中期,随着时间的延伸,人们逐渐了解了设施的使用方法,以及根据人们的生活规律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时间和项目,设施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长久的使用期。该阶段基本反映出设施的质量、数量以及设施被利用的情况。此时的评价是综合了各方面的状况后经过综合的判断得出的,能够体现出设施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了解社区体育设施的综合质量状况和人们的满意度,更能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因而,指标的选择应包含设施质量、主观感知、管理服务、文化环境等在内的众多软硬指标。设施配置后期,由于人们的长期使用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设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坏,此时评价的核心应注重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指标的建立围绕维持设施的物理性能正常发挥展开,维护的及时性、设施的安全性、隐患存在程度等就成为重要的考察指标。按照整体论的观点,优化网络中的某一节点并不能保证整个网络的优化,注重链条中任何单一环节并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可持续性[4]。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必须全面评价体育设施整个使用过程的质量和利用状况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合理性和公正有效性。

  我国在社区体育设施利用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设施自身质量问题;二是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服务水平较低;三是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缺乏。众多的研究表明,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活动者不会正确使用[5]。虽然看起来社区体育设施数量、种类不少,但调查的结果仍会显示设施不足的结果就很能说明问题。体育设施的使用对健身者而言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过程,更是一个如何练习才能增进健康的解答,其中有体质监测、专业指导的成分。练习者获取所需信息既是对信心的增强,同时又可能坚定了持续该行为的决心。因此,强调技术层面的评价对于设施的有效利用是不可或缺的。

  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管理是保证全民健身工程长久发展的关键。对设施的管理维护不是停留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尤其是新兴的商品房居住区)管理正向着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一种混合模式方向发展。该模式要求社区具有一定的独立管理职能,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较少,而主要负责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官方色彩和自治特征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根据“社区设施属地管理原则[6]”,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社区的一项日常事务,承担着对设施的管理维护等职责,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设施的配置与管理使用形成错位。并且我国缺乏适用于设施管理领域的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7]。以社区管理的视角,对体育设施的使用、保护不能只是从直接原因看,整体环境对器械的使用仍然具有意义。如由于缺少辅助设施像座椅等,练习者休息时往往采取了坐在相应的器械上,不仅影响其他人的使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器械造成损坏。这种局面的形成反映出相关部门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急需提高。设施配置后的管理是影响利用的关键环节,场地被挪用、器械被拆除,一些体育设施成为了“晾衣架”、“停车场”。种种现象折射出管理上只管投入不问绩效,只抓政绩不问实效的管理方式,使得社区体育设施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下水平。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组织管理指标的选取显得异常重要。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差异较大,而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季节等对设施项目的需要和设施利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评价体育设施配置与利用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分区域进行科学论证。如北方地区喜爱冰雪运动;南方地区热衷水上项目,在设施设置种类上就应根据居民活动的实际情况判定,评价指标的选取也应根据不同地区有所区别。

  在对设施配置及利用进行分析时,应区别于静态、孤立的评价方法,采用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互动反馈关系,并将时间动态变化与环境差别对人们的使用的影响纳入考虑。对不同社区体育设施类别、管理及连带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影响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科学决策。

  4 构建基于居民需要的社区体育设施全生命周期利用的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思路

  结合当前居民体育需求与发展规律,从体育设施设置和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视角综合考虑,从物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构建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评价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4.1 广泛搜集评价理论等研究资料,对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总结,充分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2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社区规模和结构及体育特点,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社区体育设施使用作出科学全面的界定。

  4.3 结合技术、管理和我国现实的社区居民体育意识和行为现状,提炼出影响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使用的关键因子。

  4.4 选取社区体育设施整个生命周期利用的评价指标。为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须经两层筛选。第一层为理论遴选,即依据相关专业知识和对评价体系的构想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第二层为实证甄选,即采用专家咨询法、相关分析理论等对理论遴选的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辨别分析等,实现二次筛选。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按照如下的程序进行(见图1)。

  4.5 建立对设施配置的全生命周期利用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AHP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值进行修订,使之符合数学中的多数原则。通过对各种评价方法的把握核对整个评价系统、评价指标类别及其层次划分,针对不同类型的指标提出各自适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具有该特征的评价方案。

  4.7 选定社区对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实证研究。对评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在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我们采用WSR系统分析中的W-R两层面对体育设施配置评价指标进行选择确立。这里W主要指向体育设施的物理性能,也就是重点反映设施的客观性指标,即体育设施的科学性论题,包括建筑结构、材料、设备的使用状态下的质量性能;同时,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使用者(居民)的满意度,即使用者的态度、使用方式、主观感知等,这是一个社会性论题,体现人们在使用中的行为、感受、心理、文化认同等人与物相互作用方面[8]。因而,我们从R(人,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察人对体育设施配置质量看法的主观性指标。基于体育设施的建设目的及价值在于人需要的满足这一评价标准,社区体育设施的质量主要是通过使用者的感受得以体现,主观评价更能真实反映设施配置的质量。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质量从作为人的利用的角度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软系统,为此,我们将借用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中的CATWOE分析来审视影响该系统的主要因素[9],以便准确找出重要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5.1.1 C为顾客(customers):指所观察系统之行为的主体,即本研究所指的使用者以及他们的调查意见。社区体育设施面向广大的体育活动者,对其质量的评价是以使用者需求为基础,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依托物质要素和社会要素这两大系统,以人们对设施的感知作为评价标准的一种评价,人们的认知与情感态度通过对设施的感受得以体现。因此,评价社区体育设施必然要包含体育设施自身的建筑功能、材料、设备在使用状态下的质量性能指标,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学指标,体育活动者关注的设施的主观指标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对于体育设施的评价缺一不可。

  5.1.2 A为行动者(actors)指系统实践人员及其意见。所有决策者、参与建设与管理的人员都是行动者,从最初的市场调查、规划设计到技术协调,再到付诸实践与不断完善,他们对体育设施的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行动者的思想、意图、技术等也会体现在设施配置中,从中也代表着他们的理解与追求。

  5.1.3 T为转换(transformation):利用智暴、Delphi调查、聚类分析等将不同主体的各种意见转换为确定指标体系的有用信息,即通过分析研究将影响环境的一些散落的因素转换成集合的、具有共同特性的因素集,从中利用某些数学方法归类、合并,这样既不会漏掉某些影响因素,又会使得指标体系更为简化,便于操作。

  5.1.4 W 为世界观(Weltanschauung):在本研究课题中是指各主体的基本看法、体育观、生活观、价值观等。体育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空不等值的特点,不仅处在同一时空的人们对同一体育现象的评价和取向会不相同,即使同一社会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体育现象的评价和取向也不会一致。由于不同评价主体的价值目标的差异,在选择评价指标之前应考虑代表什么样的价值观。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除了受到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的制约外,观念的力量起到决定的作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体育文化等通过某种途径影响到每一个人的体育生活观、体育价值观,进而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来,将众多不同体育价值观念的人群的不同认知整合,归纳出反映体育设施配置评价的指标是必须要做的一步。

  5.1.5 O 为所有者(owners):领导(政府和地方社会投资主体等)的意见。这里是指系统具有所有权和评价主体的意见。社区体育设施是一个公共的物质空间环境,其所有权不为哪个人或哪一个部门所有,在对其评价的过程中,将存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问题。由于规划、建设等主体的社会价值观不一致,使得不同评价主体的价值目标的存在差异。政府:规范标准,满足大众体育需求,达到最佳效益;大众使用者:满足健身、休闲等需要;开发建设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基于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目地在于有效利用,对其评价理应以适宜大众体育活动为准则,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领导的意图,否则将会出现与配置之初相悖的情形。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社会效益性,又要兼顾经济性和生态性;既要强调短期的效果,又要注重可持续性。

  5.1.6 E为环境约束(environment constraints):指影响社区体育设施系统的外部大环境。考虑系统所处的环境,不局限于体育领域的系统内部分析,而是扩大了视野。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与行为在社会大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本项目中的场地规划建设就会涉及到土地规划、建筑用地等方面,有关的制度文件就形成了本课题其中的外部一大环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对于形成社区体育设施非常重要。又如居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体育的认可度和倾向性有多大又会在社会和心理层面影响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项目选择性,并最终决定着对体育设施的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换句话说,居民在经济收入追求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否为体育的发展留有空间,社会的价值趋向通过媒体、社会交流等途径产生的影响就形成了重要的文化大环境。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不可忽略因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而对设施配置起到重要作用的指标。

  根据上述的思路和分析,本研究运用采用模糊聚类法对各级评价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得到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28项。需要说明的一点:前期我们用聚类得到的指标对淄博市公园社区和五里桥社区的体育设施进行初步评价,评价人员组成包括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大学体育教师、心理学专家等。通过对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个别的指标进行微调,制定出反映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总的结构如图2)。

  设施性能主要考察社区体育设施自身的物理质量以及配置结构所带来的功能效力。体育设施的用料、建筑质量在使用中至关重要,该方面的评价指标应严格按照业内标准实行。同时,设施的安全性是社区体育活动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场地平整程度、软硬适中程度、致伤隐患存在程度等都是考量的指标。该项指标反映出社区体育设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设施感知是人们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观评价指标,它主要考察设施量与质在人们心理上的感受,它不仅是绝对数量的体现,更是与人们所需的达成度。一个社区的健身设施利用率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由此带来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有很大的关系,其美感程度有利于人们亲近,在我们实际考察的社区中该方面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

  喜爱度反映出人们对待社区体育设施的态度和方式。由于社区居住群体的不同,年龄、职业、经济基础的差异将导致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类别、频数差异较大,如高档社区与体力劳动者居多的贫民区社区相比,居民对设施的要求与利用差距显著,因而,该方面的指标对社区体育设施的不同设置提出要求。

  服务水平是指有利于设施利用的相关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方式等,它还包括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设施的管理和促进设施的有效利用、健身技术指导等。

  文化环境的内涵较为丰富,它主要指向区域体育文化特色,居民对设施的文化认同,源自体育设施产生的体育心理变化并引发的健身氛围,围绕场地设施的优势而开展的社区体育交流与竞赛等。体育信息化代表了对社区体育设施布局、利用设施的健身技术指导与理论讲座等的相关信息公开性的。

  研究中将设施的客观性指标与人们利用时的主观性指标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分几组专家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咨询,将得到的不同专家组所给出的结果计算,得出的分类指标存在差异,其中便利、舒适性可能会与场地面积归为一类,也会出现它与设施性能归为一类的情况。如果将客观性指标与主观性分开来做似乎在操作上更容易一些,也会显得更为科学,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因为在求得总的评价结果时对于两类指标的权重赋值就是一个纯粹主观的判断,无法避免。而对于设施配置的前期调查中很难对使用人群的倾向作出明确的认定,况且使用人群的异质性、复杂性、多元性同样会造成评价时的艰难选择。我们认为,虽然主、客观指标合在一起会出现相互间的叠加危险,但通过模糊聚类将可能降到最低,而且在逐级聚类时,通过理论分析已经将高度相关的主、客观性指标做了必要的归类与合并,保持了各指标的相对独立性。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相继咨询多位专家,并将情况作了介绍与分析,最后融合了专家的建议做出了本评价指标体系。

  [1] 蒋平.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 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8):81-84.

  [2] 宋杰,吴波,任保国.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2):49-52.

  [3]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杨沿平,唐杰,胡纾寒,等.我国汽车节能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5-19.

  [5] 宋杰,归明.山东省城市社区健身器材使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2,(4):42-44.

  [6] 国家体育总局.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4-5.

  [7] 曹吉鸣,缪莉莉.我国设施管理的实施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08,(3):100-103.

  [8] 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主要对张店区城镇社区的公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中的部分社区如丽景苑、凯瑞碧园、五里桥等进行了调查。

  于2009年3月对所调查社区居民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286份,回收率达95.3%;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达97.2%。

  陆元兆认为:“从投资主体和运作方式来看,社区体育设施可分为三种类型:(1)公益性体育设施。(2)商业性体育设施益。(3)承包经营性体育设施。

  从表1数据看,社区体育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八个社区仅有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两个。另外,公园、绿地体育健身设施配置滞后,几乎没有完整的全民健身设施,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球类场地更少。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张店区综合实力、城市地位和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市民为对生活质量追求也更加迫切,健身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就是以现在这样建设速度,目前体育场地设施无论面积还是器材数量,仍然满足不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受社区环境(生活水平、相关投资、居民健身意识、对设施的保护程度等等)影响。从表1可看出,张店区一些社区体育设施相对完整,大多集中在环境比较优越、居民生活质量较高的社区,如丽景苑;而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旧有居民区体育设施陈旧且贫乏,如天星小区。

  张店区群众体育不断走向深入,围绕全民健身活动,以实施《淄博市全民体育健身条例》为重点,举办了全民健身节、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推广健身气功、深入实施农村体育“五个一工程”等一系列活动,活跃了市民文体生活,进一步巩固了张店区的全民健身阵地。

  “社区体育设施有公益性体育设施、商业性体育设施和承包经营性体育设施几种”,在张店区城镇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的主体,老社区主要是街道,新社区主要是开发商。“住宅开发商在考虑楼盘效益时,则尽量压缩体育场地设施配置的面积或不考虑体育设施配置这一因素”。因此,目前张店区城镇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情况现状不容乐观,这必将影响张店区全民健身工程顺利开展。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是以与朋友一起、与家人在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为主的,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除了每年单位组织一些活动外,居民区也会组织少量的活动,但“小区组织的活动有限,参加的人数也有限,社区体育还应进一步发展,如可以由居委会出面,群众集资,建设街头“运动长廊”。这种运动长廊,投资少,活动项目多,老少皆宜,值得推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统计数据可看出大多数人所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属全面、多样。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所选的项目不尽相同,从整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范围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今后可根据各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因人而异地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较为实用的、简易的体育设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体育活动的需要。

  根据调查,在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的调查项目中“缺少设施”和“场地不方便”两项的比例偏高。在群众体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的“建立配套体育场所”和“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两个要求的比例高,这就说明,公共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的不足,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瓶颈”。

  “社区是一个共同体,社区的体育设施是居民共同享用的,它既是锻炼身体的工具,也是居民沟通和交往的场所。它应该能够容纳社区里尽可能多的人群,让他们能够有交往的机会,这也是社区体育设施存在的一个必要理由”。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张店区体育设施建设还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

  从统计结果看,居民对所居住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不高,表明即使有体育设施的社区,在体育设施的类型及空间上也远不能满足居民的要求。在满意程度比较低的群体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数量偏少、涵盖的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不足以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各级政府领导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的投入和宣传力度,真正把全民健身看作是“功在千秋”的事业。

  居民对居住社区的体育设施不太满意,希望能增加社区的体育设施,特别是受多数人欢迎的公共体育设施,应尽量增建一些。许多社区靠近学校或单位,在社区体育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学校和单位空余的体育设施。

  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存在被损坏或因保护不力而旧化的现象。公共设施是供大家使用,只有共同爱护它,才能带来长远的益处。在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在现阶段还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进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下,要解决社区群众对体育设施迫切需求,就必须全民动员,集资集智,在实践中创新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设施,开展科学健身、文明健身。

  建议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采用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增加对公共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从体育收益中,按比例划拨资金用于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对现有居民住宅区进行改造,并在建设新住宅区时必须充分考虑社区开展健身活动需要的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对老百姓喜欢的体育运动设施应加以重点建设,体育设施应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突出公益、福利性质,让广大的低收入家庭可免费使用或承受得起使用费用。

  “我国用于群众体育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一直以来许多人认识到社区体育设施的匮乏,却未想方设法开发利用这些单位的体育资源。此外,社区还可充分利用闲置及改建设施,利用路边空地、街区内绿地开展简易的体育活动;利用有关单位的会议室、停车场等可临时利用的场地开展活动”。

  [1]陆元兆.体育场地与设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邵义强,宋允清.广东省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3]汪玲玲.对宁波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的调研[J].浙江体育科学,2006.

  [4]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2004.

  [6]刘江,白亚茹.社区体育场馆设施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但是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很不平衡,出现很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相对滞后的健身条件的矛盾已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模式。社区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社区体育又离不开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社区体育是伴随现代社区的发展而萌芽、发育、兴起的。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前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兴起的组织依托;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体育的物质基础在于基本的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活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社区体育设施是根据人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社会走向健康文明的需要而设计、建设起来的适宜人们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态度及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于社区健身活动中,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健身资源,集中体现了社区成员的体育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老龄人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社区,老年人群消除孤独、善度闲暇、治病防病、健康长寿、重建社会交往圈的多种需求,决定了老年人仍将是今后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在我国,也正是老龄人体育活动的兴起拉开了社区体育发展的序幕,使社区体育成为我国大众体育的一种新颖形式。

  最新的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场所,占总数的71.2%,场地设施及依然是困扰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群众体育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中,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和器材缺少分别占到了27.0%、21.9%和17.6%。

  由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体育在我国刚刚兴起,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意识又很淡漠,在很多社区里,体育设施不完善或者一些设施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又由于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人员对健身器材使用的指导,从而使得群众并不会使用,造成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几率低。

  维护和保养是社区体育设施创建、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证。合理使用,及时维护是实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价值最大化的条件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社区仍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制度和维护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首先,一些社区体育场地仍存在被挪用、被挤占的现象。而且,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一般都是在室外,容易受到损坏,所以场地设施使用年数少,设施损坏情况严重。

  首先,应开发和利用学校、企事业的体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要通过观念转变,消除体制,构建有利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场地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群众体育场地匮乏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其次,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紧扣社区体育需求建设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建设以满足各个年龄段群众的健身需要、功能健全、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考虑建设。

  最后,注意搞好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来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与保养,从社区各体育活动团体成员对体育设施的爱护、维护做起,来影响、带动身边的其他成员,养成爱护、维护体育设施的习惯;成立体育设施维护志愿队伍,即把平时自觉自愿维护体育设施的居民组织起来,进行日常的保养与维护;通过宣传发动,让居民们认领某一场地或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1] 葛振营.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J].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 宋杰,任保国.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9.

  [3] 杜建辉,张启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1.

  [4] 徐箐.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5] 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社区体育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形式,是社区成员以相互自愿为原则,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体健康,而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则是这一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到社区体育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河南是个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区内的体育设施能否满足人们锻炼的需要?本文对河南省社区体育设施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来研究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推动社区体育更快地向前发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河南省18个地市随机抽取21个社区的体育设施现状和社区中460名居民对所在社区内体育设施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调查社区街道办事处的体育设施情况和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内体育设施使用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收回46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97.83%。

  调查表明:河南省只有23.86%的社区配备了足额体育设施,53.37%的社区未配备足额体育设施,22.77%的社区没有配备体育设施。而且,人口密集的老居住区体育设施更是极少。根本不能满足现在人们锻炼、健身的需求。锻炼场地、设施的匮乏,直接限制了体育锻炼的项目及内容,进而也限制了锻炼人数,这是影响河南省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目前,在那些旧居住区很多没有特别像样的体育设施。如果有,则大多是在一片空地上简单的砌上几个乒乓球台或者就是直接在一片空地上装几个简易篮球架供人活动。往往面积小,不能满足更多人锻炼的需要。有些设施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而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和体育或福利赞助的社区(有一定量的预留体育建设用地)则会有比较好一些的体育器材,主要是健身路径、单杠、双杠、健步器、滑轮拉力器、弹簧拉力器、秋千、简易吊环、天梯、滚筒跑步机、支撑旋转器等。而这些器材所能进行的运动强度小、身体符合低、缺乏对抗和竞技,少年儿童和年轻人则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这些器材失去兴趣。

  新兴的商品住宅小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场所,开展居民小区体育可以使居民体育活动就近就便,更加容易生活化。在调查中发现,在新开发的商品居住区中,基本上配备有一定量的体育设施,而在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发的居住区中,在体育设施配备上做得则没有前者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自由选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闲暇时间的重要休闲活动。社区体育以其特有的区域优势和组织形态,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地点大多在其所居住的社区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必将进一步提高,参加的人数也将有进一步的提高,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质量、功能等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目前,所调查河南省居民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现状的态度,表明河南省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需求。

  2.2 河南省现有社区体育设施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分析2.2.1 现有社区体育设施收费问题

  在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中,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又表现出缺乏系统布局、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有些体育设施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能建设的,像游泳池等。而一旦建成则基本上只对本社区居民或本系统职工开放。即使有部分对外开放使用的,也大多对时间、价格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价格,对很多普通居民来说,偶尔去可以,常去则经济上根本承担不起。

  在这些社区体育设施中,更新维护不到位,令一些居民不能放心使用器械进行锻炼健身,而且也造成了浪费。在一些新建社区中还出现了添置的新式器材没有人会使用,造成居民想健身而不会健身的现象,进而导致器材、场地的闲置浪费。

  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社区体育大多数项目的开展以自娱为主,很少有比赛活动。个别有条件的会组织一些比赛,如老年人的门球比赛;年轻人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而大多数人则没有参加过比赛。

  现代社会日益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体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发参加体育健身,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许多人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愈趋丰富与多样化,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冲浪、旅游运动等多元的视角体现了现代人追求自我、崇尚自由的个性。人们自觉锻炼的意识正在提高。老年人喜欢与老伴、退休同事、邻居等结伴到公园广场、户外空地、社区内体育设施锻炼。这部分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退休之后闲暇时间比较多有关。同时,随着年龄增加,生理机能等各方面能力都有所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生频率大大增加,对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期待有所增加。同时,经常在外活动可以消除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这种既锻炼身体又打发闲暇时间的休闲方式已成为目前老年人的最爱。而年轻人则喜欢与朋友一起利用单位体育设施或者去收费场馆锻炼。

  可以看出,河南省大多数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所选择的项目、方式等都属于那种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锻炼花费较少,对个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要求较低,以个人方式进行锻炼。如在河南省牧野区牧野公园广场,夏天晚上总有3~5处做有氧操、跳交谊舞的人们。这种运动方式就非常简单,只要有一个热心人带着录音机等简单设备过来,有一个动作比较娴熟的人在那带领,大家就可以聚集到一起进行运动。以这种方式运动的人群往往相对比较固定,即以附近常住居民为主,同时一些以休闲为主的过路人往往也会加入进去。

  2.2.5 不同年龄段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和频率有很大不同 老年人大多喜欢有一定节奏感,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门球、快步行走、空竹等。而40~50岁的中年人则更多的选择交谊舞、健身操等运动。年轻人则更多的从事球类、长跑等相对剧烈、活动量大的运动。总的来说,社区体育的积极开展能够融洽社区成员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团结,净化社区环境,减少民事纠纷,提高社区精神文明程度。在参加锻炼的时间上,老年人因为时间充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天气原因等),基本上每天都参加相应的体育锻炼。而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原因,参加锻炼的时间相应不多。

  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频率。老年人参与的项目大多对体育设施没有太大的要求。像太极拳、空竹等,只要有一片足够大的空地,几位兴趣相同的老人就可以展开锻炼。但年轻人喜欢从事的项目则大多对场地设施、器材等要求较高,如果相应的场地设施、器材不能满足其需求,其参与锻炼的热情和频率则大大降低。

  加强领导,认识到社区体育工作在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作用,使社区体育工作真正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组织好社区体育锻炼、比赛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终身健身能力,推动社区体育更好地向前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增加社会体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做好社区体育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学校体育资源、企事业单位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加强社区体育的人文关怀,增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1]庄永达,陆亨伯,郑建岳.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配套调研[J].浙江体育科学,2005(1):17.

  [2]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4(1):36.

  [3]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

  一般来说,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没有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多被闲置,因而其供大过于需。社区资源设施的使用对象是社区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诉求也日趋上升,因而常常出现供不应求问题。所以,我国尝试加强学校和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实施进程缓慢。由此可见,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有必要对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思考互动对策。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体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状况。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显现出社区体育场地紧缺、设施设备建设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体育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建设相对完善,但是在使用情况上却相对宽松,大部分的学校体育设施主要用以教学,而在非教学时期这些体育设施通常是闲置状态。从社区体育设施的紧缺情况和学校体育设备的闲置状态来看,要解决其各自的体育发展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提案。但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分别从这两种情况出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来解决各自的问题,并非适宜之举。通过分析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资源进行结合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设置资源问题有可借鉴意义。通过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结合发展,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在短期内缓解我国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问题。

  从我国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程度来看,其设施的使用程度有提升的空间。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共计54万,学校的室外体育场地面积共约3亿平方米。学校的体育设施只在学生教学使用,日使用时间约为7小时。由于寒暑假时间以及其他节假日处于关闭状态,学校体育设施的年使用情况在200天以内。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仅限于校园教学时间,这形成了学校体育设施的低使用率情况。观之国外学校设施的开放情况均在90%以上,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和使用程度明显有待提升。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出发,通过进行学校体育资源的共享来缓解社区体育设备的不足是具有必要性的。

  从使用性质来看,区的体育设施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锻炼的设备,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则是满足教学目的,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必要的设备。从供需情况来分析,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相对不足,体育设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学校的体育设施则是供大于求。若但从供需情况来看,以学校体育设备之长补社区体育资源之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设备资源进行共享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不仅是受资源设备的数量影响,也与设备的使用功能以及使用性质等其他因素相关。因此,在进行体育资源共享时,要透过体育设备的数量现象,深入发现体育设备使用的深层影响因素和这种现象的本质问题,建立有效的方案和解决措施以提升共享的可行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以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手段,利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资源的配置。如供需关系、竞争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等都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在这种经济发展情况下,体育资源的配置制度也与计划经济发展时代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进行体育资源配置时,也要依据新时代下的资源配置制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促进资源的使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需求,以实现体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发展。因此,在进行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时,也要结合经济学角度展开分析,根据资源配置制度进行合理配置。

  在资源的归属上来看,学校体育设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资源的配置权力是由政府部门行使,学校则是对体育资源进行使用,并行使管理资源的权利。社区体育设备通常由政府体育部门进行资源的配置,以供社区居民进行使用。从资源归属上来看,学校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资源都是国有资产,而在所有权、管理权上有所却别,体育资源所属系统不同,服务人群也有所差异。因此,进行资源的共享时也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归属问题,避免因资源共享造发其他资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学校和社区体育设施的归属有待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归属没有明确划。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图片名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