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欢迎访问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图片名

全国订购热线:
020-3883592

主页 > 资讯公告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活动公告 公司新闻 健身指南 器材保养 常见问题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体育场地设施大全11篇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0-28 21:17:54 次浏览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群众体育由此进入了发展热潮,直接导致场地设施供不应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丰富,国家不断的促进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扩大,但这一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有限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众多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相关的资料发现,《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群众体育由此进入了发展热潮,直接导致场地设施供不应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丰富,国家不断的促进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扩大,但这一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有限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众多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相关的资料发现,《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深究的,它指出“大众体育的参与离不开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而在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场地设施,是促进群众参与体育的关键。”[1]就在正确的地点建设场地设施这一点而言,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很多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建设在正确地点,造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

  当前体育场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室外场地建设的地理位置不合理,有部分体育场地建设在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下[2]。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体育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楼大厦与日俱增,可供选择建设群众体育场所的范围变小,以致于部分社区选择建设运动设场地的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群众活动的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马路或者是高架桥两侧的开阔地带,如果在天气条件较差,在加上交通噪音和汽车尾气的影响,进行体育活动所需的空气质量便不符合群众体育锻炼的要求。因此,在正确的地点提供场地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不仅造成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缺少,还出现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时,场地范围小的问题。常出现抢占位健身场所的现象,例如新闻报道两支队伍广场舞大妈队伍因为争夺场地发生冲突,归根到底是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有的群众体育场地设在离社区较远的地方,不方便群众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在群众体育场地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是否能用得上、愿意用这些场地[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这里所指的重点人群就包括了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内,体育活动场地距离远,会增加这两类人群的健身难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从群众体育建设地理位置不合理中侧面折射出资源浪费的问题,政府、企业、社区及各界人士建设运动场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群众。规划场地,建设体育场所,购买体育器材,这些过程的执行都需要资金,但是资金与器材的投入是否能真正起到为群众服务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广大群众是否用得起、愿用以及用得上这些场地设施[4]。因此,选择一个正确的地点决定了财力投资与物力投资是否值得。如果场地设施建设位置不合理,会导致运动场地无人问津,投资的体育器材不能得到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从侧面反映出投资不合理,俗话说:钱要用在刀刃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为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不容乐观。广大群众参与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优良的环境及设施对群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有着良好的诱导作用。场地设施的建设对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重要的影响[5],在环境质量差,场地拥挤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不仅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也违背了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初衷,对这种环境和建设位置不合理的场地设施,大多数群众都会不会选择。除此之外,还会造成群众纠纷、器材浪费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需要调整和改善,虽然数量上不断增多,但是依旧不能满足群众对正确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

  (一)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场地选择存在的问题,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规划场地大小及场地用途,减少广大群众在运动中因场地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综合利用场地,结合科技发展,采用创新的方式设计可变换的场地,提高场地的功能、开放和使用率。

  (三)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和政府管辖的体育中心的对外开放程度。尤其是各大高校c体育中心,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率,加大开放力度既能为群众体育提供场馆又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收益。

  (四)在场地建设时减少浪费,综合利用场地器材与资源。考虑器材配备齐全的同时,需要注意投入和成效是否成正比,以便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的作用。

  [2] 魏华,权德庆,雷福民,等.中国群众体育场地发展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2(7):3-8.

  从调查中得知,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在体育组织方面存在不足,广大群众对于体育健身需求与组织指导服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的组织较少、活动种类单一。绝大部分居民都是自发的参与健身活动,主要是大众健身操等。从访谈中了解到,居民普遍希望能够举办一些平民化、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加强彼此直接的交流,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在推进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市、县、乡镇、村要统一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各负其责,落实到位,确实保证在新城镇化建设当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整构建。加强对体育健身的宣传,提高广大居民的健身意识和知识;建立和完善城镇的各类体育组织,切实提高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能力;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与监测体系。

  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增加资金筹集渠道,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为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资金支持。增加专项资金的管理和预算,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新的硬件建设的标准,并通过资金和时间的积累,若干年后一定会实现新城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目标,并且按照居民日常活动和管理经费的需求进行资助,为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整合体育资源,充分利用辖区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充分共享和利用各级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资源,增加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与其他的社区、小区,居民区而言是相对比较充足的,而且非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且环境优雅、绿化充分、边缘空地充足,是进行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也是周围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中老年人余暇时进行健身和锻炼身体的理想场所。目前,我国各省市高校的体育资源的空间特征对于群众锻炼的身体状况、锻炼需求及城市基础建设等,具有其他标准的体育场地设施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重要性。

  据调查了解可知,我国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所属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完全对外开放的不足10%,部分开放的不超过40%,不开放的占50左右%。这也可以说明目前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于社区来说设备相对完备,条件优于一般的社区的体育设施,在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活动之余,对外有条件的开发体育场地设施,这样既可缓解和减轻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和运营资金,又可以增加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因此,采取灵活的措施发展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运营情况外,也可以缓解社会的需求状况。对外开放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过数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要满足日益扩展的大学生文化生活和体育事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1逐渐提高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和规格,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建设的比例严重低于国家的各项的规定指标。我国第五次场地设施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的体育与场地设施占全国场地设施的67.7%,是主要的体育运动场所。在表一中可以得出,九江市高校的体育运动场地数量只占全市的场地数量的58.55%,没有达到全国的指标。

  2.2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档次相对于偏低、功能结构单一,尤其是相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设施结构条件差、档次偏低、功能单一、种类构成失衡、分布不均,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与体育健身的条件,在档次、规模、种类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

  2.3高校的场地设施的数量上分布不均,开放时间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占的场地面积和设施优于经济相对缓慢的地方,由于各各个高校所处得地区相对不同,经济带也不同。经济是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分布不平衡,对外开放的时间也会缩短。

  2.4利用现有的建筑修建体育场地设施,在各个高校中,很多的教室,比如是老的建筑等都可以运作为体育场地的一部分,在其他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实例,例如,英国有用教堂改造为文体中心,荷兰有用煤气库改造成的体育馆,芬兰有用防空洞改造成游泳馆。这种体育设施的优点是可以以低价位和良好的场地质量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和喜爱,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随着体育运动的越来越受欢迎,也在2008年奥运会的大背景影响下,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关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在思想上改变对体育教育的忽视,逐步的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以保证学校的正常需要,保证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今体育场地设施在高校的位置越来重要,改变观念,增强体育意识,以顺应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

  经费投入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经费的投入到位才可以保证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完成。学校领导应该充分关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逐渐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个校区的地方特色、开放学校现有的有限资源,采取多种的渠道来开发利用场地,运用各种正规手段来弥补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增加和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根据学校学生的运动特点开展各种不同的运动的项目类型,比如一些冷门的运动项目也可以开展:手球、壁球等。发展特色的运动场地设施等。

  [1]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九江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料汇编[G].2004.

  [3]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19-21

  如今,体育活动正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喜爱,而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现在社区健身环境随着社区体育的建设逐步改善,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因为社区体育设施是根据人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社会走向健康文明的需要而设计、建设起来的适宜人们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态度及期望,但是,由于在建设住宅小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了目前一些住宅小区缺乏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影响了小区居民健身的积极性,同时对今后房地产开发商的发展也留下了隐患。本文根据调查和查阅文献,找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规划时未留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用地。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与文化设施、商业及其他服务设施构成了社区完整的服务网络,保证了其功能的齐全性,但长期以来,住宅小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导致其数量严重不足。无论新开发小区还是旧居民住宅改造区,在做总体规划时,绝大多数都无预留体育场地用地,使现有居住小区在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方面的指标达不到人们体育健身的基本要求。

  规划设计师对体育需求及市场发展认识不足。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观念,随着社会体育、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使用维护等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规划设计师要对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切合实际的设计思路。目前多数规划设计师往往缺乏对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的了解,低估了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潜力,在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功能上未能实现住宅小区体育健身活动内容的融合,体育健身活动要走向良好的发展道路,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设计必须配合当前体育活动开展形式,为此提供物质环境上的条件。

  近几年城市的土地变得更加宝贵和紧张,加上最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了房价的上涨。2007年的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持续拉高,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的销售价格持续走高。10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6%,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7%,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连续保持两位数,形成购销两旺,造成土地供应量的不足。其原因,一是对土地出让数量的控制,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这意味着对土地出让数量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将是长期的,是不能松动的。二是征地拆迁难度将加大,增加土地供应的难度。《物权法》实施后,客观上征地拆迁的难度将加大,拆迁周期会延长,这无疑会增加土地供应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在实际建设住宅小区房屋中不遵循总体规划,随意缩减公共用地面积、绿地面积和体育场地面积,造成了目前新建住宅小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严重不足,就连以前建设得比较好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也用于修建新的住宅,对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社区体育的基本项目是:篮球、排球、足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轮滑、滑冰、武术、体育舞蹈、体操、儿童游戏、、台球、器械健身、长走(散步、健步走)、跑步,城市社区体育人均室外用地面积应达到0.30~0.65平方米。而现实情况与这一指标还相差较远。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住宅小区内无健身场地和设施或者是数量减少,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健身需要,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总体规划。近年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群众性的健身运动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居民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有关住宅区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的规定又未能在建设规划中有效执行。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要求在2005年11月起施行,城市规划部门应分别将小区和居住区作为独立单位,按住宅小区建设程序要求,各房地产业开发公司,必须对所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做出总体规划,经过专家评审后,报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审批,那么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要严格按国家体育总局和建设部先后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审查,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批准,从源头上在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加以严格控制。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总体规划。现在的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往往都是房地产开发商投入资金修建,在资金投入上,一般采用的都是贷款,开发商为了尽快回收资金,一般情况下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修建住宅,而住宅小区内的配套工程则放在后期,如道路、绿化等,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则放到最后,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进行修建和配置,如果还有新的建设项目,对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配置还要往后拖,这样就造成了新建成的住宅小区缺乏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使用行政手段,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严格按住宅小区总体规划修建,各种配套工程应同期进行,做到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不能做到“三同步”的不予验收。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参与市、区两级建委组织的验收工作,对体育设施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拥有一票否决权。兴建完不成总体规划中相应配套工程的住宅小区,不同意验收。

  (3)有关政府部门还要采取必要的法制和行政措施,将“就近、就便、建好身边场地”量化成为考核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把全民体质健康情况放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对待,除了考核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外,还应对计划、国土、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考核,使全民都有这个意识。

  (4)建设住宅小区的当地规划、国土等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本“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的实施意见或办法”。用于各地建设住宅小区时实施,由于各地方的基本情况不同,在城市住宅小区内如何规划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也不一样,所以建设住宅小区的当地规划部门在规划编制和审定过程中,对城市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要有自己的实施意见或办法。国土部门在审批土地过程中,对城市社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用地也要加以规定,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监管内容。如城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室内或室外,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满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要求。

  (5)体育和建设主管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业开发商的培训。房地产开发商追求的是最大利益,但什么才是最大利益呢?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对最大利益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国家体育总局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针对因经济转型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已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已经开始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城市群体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出了“三边工程”(建市民身边的场地、设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与其紧密结合,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人们在选择购买住宅时,已经不仅仅是选择住宅的面积和结构,更看重的是环境、体育场地和设施。人们在茶余饭后,所要求的就是健康长寿,要达到健康长寿,体育健身活动必不可少,但体育健身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如果住宅小区里面缺乏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可以想象,人们在茶余饭后,将如何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动,已经缺一项基本要素,生活也就不完美了,这样的住宅小区,在将来,购买房屋的居民还会多吗?相反,如果房地产开发商注意到了这一点,房地产开发业就会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就会越来越好。

  在2003年总理签署的第328号国务院法令中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将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强制性内容,进一步将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体育设施是发展体育事业,实现《体育法》确定的我国体育工作方针的重要物质基础。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更是实行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改善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对体育场地建设的要求和城市规划关于运动场地面积的定额指标。”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体育场地设施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

  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闪光点,都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满足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进行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求,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也是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亮点。原城建部和国家体委联合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根据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对各种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训练房等设施的规划标准、观众规模、用地面积、人均面积等指标做出了具体规定,对国家要求设置的最基本的体育设施及其用地定额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

  名都花园位于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450号,该小区南面临南湖,北面临雄楚大道,西接卓刀泉南路,东至湖北省电力疗养院。以占地68公顷,总建筑面积760000平方米的豪迈领地、6000亩南湖水域、800米湖岸风景线,成为江城超大型水岸生活社区典范。社区以“步移景换”园林风格,依水系自然景观围合布局成组团,分为四期。该小区住户1864户,居住人口10000多人。容积率为 1.13,绿化率为44.10%。名都花园小区在规划设计上运用超前的规划设计理念,主体建筑凸显了“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世纪主题,布局合理的楼宇空间,独具特色的绿化组团,别致的林园小景,潺潺的溪间流水,大面积的园林绿化广场,为业主提供了充足的休闲、活动场地及优美景观。

  社区体育设施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定额》规定中所述,社区体育设施是指社区内与人们的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自然或人工实体集合,包括运动场地、场馆和配套建筑等。社区体育设施也是社区内居民体育娱乐活动的物质载体,渗透其中的是群众体育精神以及其行为特征,共同构筑了开放性、复合性、整体性的设施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属性。

  社区体育的开展,设施服务是基矗场地设施是构成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重要物资要素。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今天,社区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设施服务的问题。它包括场地、器材的建设服务,活动开展的经费保障服务,社区和单位、企业资源共享服务以及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健身娱乐环境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服务。同时,随着人们健身需求的增长、健身娱乐取向的改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区的发展,必将推动社区健身娱乐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辖区现有的体育场地的建设。

  通过2年的每年为期2个月左右的夏季全天实地随机抽样调查,每年近50天的观察统计,除以上固定的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以外,人们会充分利用名都花园“步移景换”园林风格的观景台、广场等空地(占地面积总和约1200)进行太极拳、剑、扇、广场舞等有音乐伴奏的传统休闲、时尚旋律型的群众体育活动;会利用闲置的大厅进行合唱团、腰鼓队、交谊舞、兵乓球、羽毛球、游戏玩耍等群众体育活动(占地面积约342)。

  由表1、2所列调查结果显示、名都花园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数量不多属于中等,使用性质85%左右属于有偿的,使用率各有高低。

  (1)名都花园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的意识日益加强,但现有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单一、数量较少、配套设施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就近锻炼的体育健身需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规定了我国社区体育的19个基本项目,而名都花园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活动基本项目目前不多,主要是通常借用社区道路、广场和空地实现,可见,要实现理想的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体系还需要重新整合现有资源,完善部分场地的体育设施建设。

  (2)体育设施如何规划和建设,势必影响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人们正在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的多重身份转化,名都花园社区体育活动场地设施85%属于有偿性质的,无法提供可以自由利用的活动场所,势必会大大降低社区居民在社区内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机会。

  (1)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层次。对于中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可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便于中老年人进行舞蹈、太极等活动。幼儿体育活动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娱乐为主,在小区内可以补充一些室内外戏水池、沙坑、攀爬等设施。青年人出于健身、社交、时尚等目的,所参与的社区体育活动相对更加丰富,并且对体育场地与其配套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社区部分场地需提高其标准化配置,提供完善的运动配套服务,提升场地品质和档次。

  (2)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已不满足居民需要,整合是基于发展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秩序和手段。合理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配置,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的需要,也体现了社区体育服务的公平性和均好性,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整合希望能完善名都花园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空间布局结构,优化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实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多样性和层级性,以此促进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

  (3)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配置应首先针对设施使用者的行为需求与动机展开研究。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规划的价值取向与人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之间的联系,营造一个合理的、多层次化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其次,社区体育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健身的场所,通过充分利用公园、广场、草坪、林荫道等组织体育活动,可以为社区居民,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本研究的调查统计数据、内容,希望能给名都花园社区的建设提供最新的依据;希望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功能优劣能作为日后武汉市最美社区评选的一项重要指标。

  [1] 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五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Z].1997.

  [2] 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3] 肖娟.论社区体育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以武汉市南湖花园社区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4] 权等.苏州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6).

  体育健身场地是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而不同地区间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全国各地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1]一个地区的现代化程度不同,其社会目标、价值取向也不同。这必然会影响该地区的体育发展速度、水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等。

  1984年,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发[1984]20号),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近2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体育系统在《通知》精神指导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行“奥运争光计划”,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人民体质普遍增强。。

  作为西部大开发城市之一的兰州是甘肃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规模最大的城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市委市政府关心下,市体育局在近年来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亲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和训练基地,无论在体育场地的数量、规模、面积、投资等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场地数量占全省的12.5%场地面积占全省的16.4%。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兰州市现有各类具备认证资质的营利性质的体育场馆近50家。非营利性质的体育场馆近30个,这些场馆大部分坐落在大专院校,其他各类体育健身场地2730个,其中标准场地2139个,非标准场地591个有田径场21个,足球场20个,篮球场1188个,乒乓球室1996个,游泳馆12座,排球场250个,保龄球馆10座,同时还有一些台球室、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室等体育设施。

  兰州市于今年7月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兰州市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的措施》根据该措施,兰州市今年投资200万元对南北两山、体育公园、行政单位、学校及社区的健身场地和设施进行建设。今后,兰州市财政每年将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小区、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的配套建设。今年投资55万元为小区和社区配备25套全民健身设施,并对已配建的全民健身路径进行维修、消毒。同时,鼓励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设体育活动室,今年要为30个单位的体育活动室配备器材。

  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现辖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固区五区,及皋兰、榆中、永登三县,总面积13,086平方公里,有人口309万,其中城市人口200万。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及安宁区和西固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人口的密集,90%以上的体育健身场地都分布在这些区域。其中城关区占47.6%,七里河区占18.7%,安宁区和西固区占23.7%。这些体育场地基本上由公益性体育场馆、营利性体育健身会所、俱乐部和各中小学、大中专院校教育用体育场地,场馆所组成。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及用途的限制,真正能够投入使用的体育健身场地主要来源于一些营利性质的健身场馆,而这些场馆仅占全部体育场地的12.4%,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因此,怎样使体育场地的建设更加合理,运营更加有效,已经成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在用地选择与布局上,缺乏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协调,造成使用与联系的不方便。因为一方面,市中心是大量人流集中的区域,用地紧张,交通繁忙,环境嘈杂;另一方面,大型体育活动人流的聚散对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及组织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上,重视设施本身,忽视用地与环境的协调,只顾及眼前,缺乏前瞻性考虑。表现在用地狭小,建筑密度过高,不具备基本的绿化条件,室外活动空间有限,环境质量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中、小型体育设施的建设上。

  由于体育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不同,经费差异很大。有些体育场地缺乏维护资金,造成设施更新不及时,设备不配套等问题,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也不适应现代体育的需要。。

  体育场馆完全追求大型化是不现实的,不同类型场馆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因此,为满足普通大众健身需求,可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型场馆设施,并向社区发展。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越来越多的居民区逐渐取代了工作单位的家属区,以社区为中心的健身将成为21 世纪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点。为此,在社区周围建造体育场馆是今后城市中小场馆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也为我市场馆业提供了新的机遇。社区建设场馆要本着机动灵活、小型、多样的原则,可多开辟体育公园、儿童体育乐园等,避免投资浪费。这样既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又可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完整的场馆辐射体系。

  企业化并不仅指场馆建成后的企业化运营模式,还包括改变投资构,通过市场手段多渠道筹资、融资:以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甚至政府以其投资作为股份,吸引社会(国内、外)资金融资控股,这些都是体育产业市场化方式。如果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基本确定了产权多元化方向,则建设资金投入的单一化就可能被扭转。

  体育场馆的运营就像酒店管理一样,整个运营程序涉及到商务管理,行销计划,人才资源计划,项目创新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需要专业的团体运营,以减少运营成本。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及相关机构抓紧培养相关人才,组成专业的运营队伍对体育场馆运营,避免政府和社会的其他企业不熟悉体育行业而进行体育场馆的管理而带来的问题,到达投入的最小化,运营效果的最佳化。

  现代化的生产过程,对劳动素质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劳动者不仅需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和智力条件,还需具备优秀的体力素质。但现实中不良生活方式对人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以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之一的浙江为例,企业在进步的过程中,企业家的健康却越来越具有“现代”特征。

  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恢复体力”与“创造体力”问题非常突出。中国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社区问题就越加重要,其中社区体育问题尤为显著。因为每一个公民都生活在“社区”之中。。居民角色都具有“两面性”。公民需要工作,工作需要“岗位”。体育活动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活动场地原则上只能以“社会场馆”为主。一个地区体育活动场地的分布及数量,直接影响着该地区体育锻炼人口的增减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状况也对人们的健身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全面的场地功能对健身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逐步完善体育活动场馆的功能改造建设,不仅可以带动体育产业的深度发展,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健身活动的不同需求和良好健身习惯的形成。

  [3]丁健,孙淑萍.提高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4):20-21

  [4]赵克,徐卫华等我国大、中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 ],体育科学2004.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逐步提升,体育需求愈来愈强,参与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公共体育资源相对不足,因此,社会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满足其正常诉求,顺应民意,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践行资源共享理念,在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长效机制,学校党支部研究决定,开展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

  需要使用学校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提前一周向学校预约,由学校统筹安排。

  (1)所有健身人员入校前应知晓并遵守《平阴县榆山小学入校健身管理规定》。

  (2)进入学校的健身人员在学校东门(游泳馆入口)进入,车辆一律停放在校外指定地点。

  (3)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进入校园,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4)学校因校舍维修、体育设施维修保养、重大活动、传染病流行、安全保卫等因素需暂停开放体育设施,将提前告知。

  (二)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党员双报到”活动,到周边社区为居民采集了信息,并发放《榆山小学体育设施场地向社会开放公告》,鼓励大家前来健身。

  (三)完善设备设施。我校不仅利用暑假对场地内设施进行了维修提升,还新增了一台打卡进门器、两个射灯、两个摄像头,希望能给来健身的群众带来舒服的体验。

  为了保障群众健身安全,学校在校门口公示了本校开放的具体项目及要求,购买了公众责任险,并安排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在校门口轮流值守,为每一位前来健身的群众做好登记,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告知注意事项:

  1.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是在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满足师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时段,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服务,不作其他用途。

  3.健身人员应当在开放的运动区域开展健身活动,不得擅自进入教学区、办公区、食堂等非活动开放区域。

  8.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进入校园健身,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安全看护责任。

  10.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规定,如有违规或违法犯罪,将依据法律法规追究相应责任。

  11.健身人员自行妥善保管好自身物品,如有遗失,责任自负。活动结束后应主动清理场地,及时离开学校,不得逗留。

  12.不遵守以上管理规定或者其他违规行为的健身人员将记入“失信”名单,,取消进入学校健身活动的权利。

  (一)顺应民意,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根据近期的统计,每天来学校健身的人流量可达100多人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从永州市地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和场地设施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整理分析新型城镇背景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影响主要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归纳了农村场地设施建设中存在经济基础薄弱、政策法规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民体育意识缺乏等诸多因素。依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具有较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健全的政策法规管理机制的完善、提高农民健身意识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为农村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作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

  自从国家中央启动新型城镇化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地方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是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一个重要课题。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放在农村,进一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认真彻底抓好农村建设的筹备发展工作。永州市在农村建设上做出一次飞跃性的尝试,认真抓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路线,同时注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是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永州市农村的必要条件。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开展体育锻炼活动重要的基础条件之首。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极其重要。我市农村体育主要形式的开展有:(1)个人自主锻炼;(2)与家人和朋友一起锻炼;(3)参加村委会组织的体育活动;(4)参加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从调查来而看农村并没有配备专业体育锻炼指导人员配备和成立健全的体育指导站,村民自身缺少体育相关专业指导,无法健康的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其中只有极少数村子村民想了解体育知识是从其相关负责体育领导干部和体育老师进行咨询和学习,农民自身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即使干部和体育老师愿意进行悉心指导,但是农村整理全民健身体育发展处于滞后阶段。

  永州市农民在参与体育活动经常性运动项目分为慢跑或散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健身器材活动等。慢跑和散步是农民健身活动的首选项目,因为这两项运动对运动场地和技术含量无过高要求易开展。其他有着较高难度的体育项目,如体操、武术等体育项目是农民遥不可及的,更是在现代化城市中有些新型的体育项目如攀岩、滑雪、跳伞等项目基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和亲自体验。其他体育项目由于体育项目的场地和经费欠缺,像排球、足球、网球、保龄球等,多数农民经济条件无法接受。但篮球比赛是农村农民比较擅长和喜爱的体育项目运动之一。以各乡镇为例,各个乡镇在工作上需要交流时,经常进行篮球比赛联谊,更是促进乡镇之间和谐发展与进步。各村之间也经常会组织篮球比赛,而农村篮球赛是农民朋友和村民参与积极性较高的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村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尤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不仅组有篮球队和建有篮球场,甚至还修建灯光球场,这无疑为促进开展篮球运动奠定的基础。

  在体育活动场的选择上,多数锻炼者以自家庭院、街道边、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对学校、企业等的体育场所开放情况进行调查,农村单位、学校体育设施严重缺少专业人士管理归咎于主要原因,目前体育场地设施极少数对外开放,原因是怕体育设施体育器材没有得到合理妥善管理被损坏。如今现阶段,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已成为农民锻炼的重要场所。从村民参与活动组织的时间上看,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为主,极少中年人留家务农,由于农村外出男女青年劳动力较多,一般老人和中年人活动时间主要以晚饭过后时间为主,儿童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占主要。比如江华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地区在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经商回乡的人群基本比较多,民族体育活动自然比平常开展的比较频繁。

  从调查来看,永州市的体育基础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县城区又大多数主要集中公园、广场、机关单位和企业等,致使永州市周边乡镇和农村体育场地严重缺乏,现阶段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通过走访调查永州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有的情况来看,抽查一小部分村镇进行考察,如黄田铺村、百美田村、普利桥村、双江桥村、岚角村、伊塘村、秦岩洞村、球华村、鹧鸪岭村等村镇,只有极少几个村镇有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其他村镇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导致平常难以顺利的开展体育活动。如今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处于严重紧缺现状,尤其江华瑶族自治县特别贫穷的农村,体育场地紧缺现状不能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合理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将成为新城镇背景下永州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点之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经济对农民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对投入体育事业经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当地农民的体育消费水平等几个因素。通常,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和社会投入体育经费成正比,反之亦然。其次,经济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体育场馆(室内体育场所)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很大。目前,永州市农村的整个经济基础处于薄弱地位。

  永州市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法制程度较低,当地地方政府没有重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导致农村政策法规各个制度建设不完善,没有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制度提供保障性作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一些乡镇、村即使有体育场地设施也是较单一化,形成无人管理模式。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监督机制,不能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随之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也不可能得到保障。现阶段,永州市新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政策法律发挥、制度监督机制存在许多问题。

  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把体育事业作为一方面纳入,各地方党委、政府注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效益,然而忽视农村体育建设工发展。另外,体育锻炼欲望因文化程度所决定,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落后。尤其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更低,再加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力度不强,导致对体育知识和锻炼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健康体育锻炼积极向上的氛围。至今,农村生产中机械化、自动化农村事业没有普及到位,这使许多农民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已经劳动没有必要进行健身锻炼。形成了农民自认为“劳动就等同于体育锻炼”、“体育健身锻炼是城里人的事,是有钱、有地位的人事”等有偏颇的思想。农民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使农民尚未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严重缺乏农民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意识,这直接影响了农村体育建设顺利的开展。

  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落后的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承担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加强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投资,对农村村民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公平、公正、科学地配置原则。公共财政投入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既是落实政府提供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政策要求, 也是解决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不足、体育设施资源缺乏,又是推进快速发展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必然之路。公共财政的投入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及体育公益用于重点投向农村全民健身事业,为农民健身配置必要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因此更好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调查发现,建有体育基础设施场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子与其他经济较落后的村子村民身体素质相差甚大,有体育健身场所的当地村民休闲的都喜欢去跳跳广场舞、交谊舞或者在健身器材上运动下,村民通过一段时间有规律的锻炼,村民体质有明显的增强,这现象使政府投入体育基础设施更加有意义,更是促进农村农民的全民健身发展。

  当前永州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法制程度、地方政法规处于滞后阶段,各种监督制度机制不完善,没有有效地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保障性制度。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立法律法规,推动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经费、人口、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和法制性强,协调程度大,因此,制定健全的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推进在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应探索制定《永州市体育事业捐赠管理办法》、《永州市体育设施保护条例》、《永州市体育公共服务与管理办法》、《永州市全面健身发展纲要》等专项法规,培育体育服务和规范体育市场,为建立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性保障。

  如今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群众能才能促进新型城镇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程度。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村民为对象,建设发展各级文化活动设施场所,邀请体育相关专家进行有关知识的讲座,使村民自身丰富体育知识、拥有健康锻炼的心态,推动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职能,大力宣传有关体育健康知识,努力实施“农村书屋”工程。农村文化生活载体和手段的创新,有效采取广大农民群众丰富多彩形式和内容,满足农民朋友们体育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2]张传义,任保国.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社会价值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3):56-59,68.

  [4]杨驰,陈刚,章仪.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39):2.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状况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启动国内消费、满足国民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对河北省10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基本情况,为相关教育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以邯郸学院、邢台学院、石家庄学院、衡水学院、保定学院、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北方学院、保定金融学院10所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

  查阅多篇公开发表的大量有关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设施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并利用我院图书馆与电子网络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以及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问卷调查的内容。本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实际收回43份,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39份,占91%。

  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1999]第14号文)中指出:篮球、排球场地每250名学生配备一个,器械区(250m2)每500名学生配备一块,2000―5000名学生规模的院校配备400m田径场一个,8000名学生规模的院校配备400m、300m田径场各一个,10000名学生规模的学校配备400m田径场两个,12000名学生规模的学校配备400m田径场两个和300米田径场一个,150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应配备400m田径场三个以上。对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设施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场馆设施严重不足。(见表)

  调查结果显示,10所新建本科院校田径场达标的学校只有4所,尚缺14块标准田径场地,其他场地短缺更为严重,如排球场地现有76块,尚缺1044块;篮球场地现有131块,尚缺989块;网球场地现有45块,尚缺142块,游泳池现有4块,尚缺24块;乒乓球球台和健身器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现象,对教学训练造成严重影响。

  4.1合理开发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对校内体育场馆资源要充分利用、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排课时,要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教学内容、上课人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每一块场地,使场地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如同一时期不同班级采取需要不同场地的教学内容,使上课的班级分散到不同的场地上课;在同一个场地上课的班级采取课前明示区域的教学办法等;根据项目的特点,还可以利用学校内的空地、台阶等进行教学锻炼,等等。

  4.2适当利用校外体育设施资源,缓解校内体育场馆不足的压力。近几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建设了很多健身路径及体育场馆。学校可租用附近社区场地,另外,租用校外的瑜伽房、网球场、跆拳道馆等,也可使学生在缺少或没有场馆的情况下,对这些新兴时尚项目有所了解。

  4.3加大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力度,变革场馆建设设计理念,突出场馆功能的多元化、人文性,强调竞技运动功能与休闲、健身、娱乐功能相结合,既满足竞技比赛、训练与教学的需要,又适合不同个体的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特别是对新兴、时尚运动项目的场馆要适当倾斜。

  [1]卢成义,宋丽,单兆升,王朝群.山东省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场馆设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83-85.

  在西方,科恩的《教育经济学》已为许多学者皆知,即教育的经济性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时,我国已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一些人士纷纷意识到,教育事业已演化为教育产业,并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它的结构如何?究竟如何经营?特别是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实体,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产业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学校已有的场地、设施的管理,已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今天,本人先就中学体育场地、设施的产业化运行,谈一些个人看法。我们知道,教育产业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投入=产出”,即平等交换。可是我们关注一下周围身边的中学体育场、馆,为了达到某些“重点学校验收标准”,塑胶田径场地、草坪足球场、木质地板篮球场、几层楼的体育馆……纷纷建成。然而建成了是建成了,为此项目背负的债额却如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大。关键场馆无人修缮,或“无法”修缮日益老化。怎么办?实际上,在教育法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教育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在2001年10月基础教育司司长讲到“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没营利……主要在于将办学和其他经营性活动所得收入用于何处?”我们能不能让我们已有的场地、场馆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运行起来,“以场地,养场地”,“以馆,养馆”,是一条产业之路。

  即我们把中学场地、设施的管理纳入到市场经营模式中来,只不过我们应该注意我们是在以“场地养场地,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而不存在其他的目的”。

  (一)优质、高效化。我们在把体育场地、设施推向市场时,应注意我们提供的服务必须是优质的,必须满足较多人群。这里就有一个计划问题,一片场地用来踢足球好呢?还是打篮球好呢?(当然是有羽毛球等运动可选)在优质的前提下,我想应以高效为主。

  (二)适度规模。既然形成了产业,必须考虑规模,具备了一定规模才有效益可谈。我们开始只能把乒乓球馆推向市场,但游泳馆、羽毛球馆、健身馆、形体房都应成为考虑对象。

  (三)高新科技。在这里,我强调以下三方面:其一,员工应具有高新科技观念,让一名落伍的员工管理高科技设备是可能的,但会影响我们的最终效益,其道理很简单,比如一部先进的手提电脑让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去使用,与让高素质的精英去运用,我想结果不言而喻。其二,与时俱进,我们的场地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应在硬件设备上展示高科技,如声控电灯,电脑计时,视频展示,科技人文时代正在走向我们的社会。其三,运行方式上,分工精确,规格匹配。如在保龄球馆,两名员工可以负责“六到八条球道”。(在电脑操作下,两人足矣。)

  一、做到产权明确:所有权留给集体(学校),承包人具有支配权(当然指非教育时间)。在收益方面,二者根据协议解决。既然产权分开了,承包人如有经营不善等引发的责任,自然由其负责,师生正常使用自然不受影响,学校还可获得一笔不小的收益(用于场馆维护等)。

  二、全员主体化:所有教师都有权申请承包、管理该项产业,都有权监督经营状况;所有学生有权申请在场地工作。理所当然的,师生在非对外营业时间均有免费使用权。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发展体育事业,实现体育法确定的我国体育工作方针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大型赛事的举办迅速发展起来,呈现出明显的“竞技化”倾向。但是导致非竞赛时公共体育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整体使用效率低落,经营管理面临极大挑战。因此,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运动休闲需求,有效解决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出现的结构与功能“失衡”问题,并促进竞技型体育设施向休闲型体育社会的转型显得非常重要。

  体育是对体育设施有依赖性的活动,体育设施的缺乏是制约大众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以辽宁省体育系统数据调查显示,我省各系统、各行业共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35398个,占地面积25000万,建筑面积为727.2万,场地面积为6222.5万。按照当时我省总人口4067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7.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3。与2003年普查相比,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显著增加。但是,从我国体育场地的分布情况来看,不难发现真正被城市社区居民所利用的是非常有限的。标准体育场地场地面积5800万,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场地面积的93.2%。非标准体育场地758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1.4%。非标准体育场地多以开展群众性的全民主健身活动为主。但是,2004年体育场馆现状普查表明,在我国全部体育场馆中,用于学校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培训和大众体育的比例分别为27.5%、21.3%、21.2%、20.1%、10.0%,大众体育比例只占十分之一。

  此次共普查共包括22种标准体育设施类型。其中,大型体育场馆共568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2.0%,占体育场地总数的1.6%;室内游泳池、综合房(馆)和篮球房(馆)等室内体育场地共2890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10.3%;室外篮球场、室外网球场和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共23642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85.1%。由此可见,投资大、设施全、质量高的体育场地,只占全国体育场地很小部分的比重。

  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的建设工作。以沈阳市为例,从1953年开始至2005年,共投入上述体育设施建设资金4.25亿元。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0年的5年间,体育建设资金投入较大。2009年,省级财政对体育的投入上亿元,截止2009年末,已建设体育单项协会24609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32394个、社会体育指导站43244个、市民体质监测站13234个、群众体育健身团队43243支、小区健身点覆盖率已达到100%;部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42个、市级体育传统学校10所;社会体育指导员12893名,占户籍人口的0.103%。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3.3%,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2.1%。

  以2009年底辽宁省人口普查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7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5,室内体育场所人均占地仅为0.018,室外体育场地人均0.029,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已高达16平方米,我国体育人口数不足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发达国家体育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70%至80%。

  “在我省现有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的有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67.70%;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5033个,占体育场地总面积的9.2%;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8198个,占3.47%;老年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0.7%;广场4987个,占0.61%;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少,质量低,服务于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则处于匾乏状态。在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上只有35%的社区居民利用较正规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健身。我省的大众体育设施体系表现为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健全。以沈阳市为例,由于长期以来体育场馆建设方面仅重视为体育赛事服务的大型体育场馆,而适应大众健身娱乐需要的、居住区级体育设施与居住组团级体育设施严重缺乏。尤其组团内的体育设施仅为健身路径,缺少户外运动场地,不适合中年及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方式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评价,也是现实生活中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客观反映。从表显示我国居民每年去收费体育场馆次数在十次以下的城市居民有71%,所能承受的消费价格在二十元以下的城市居民占51%。

  1.体育设施数量相对较少、质量较差,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由于我省是国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历史欠账突出。根据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以沈阳市为例,2000年以来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净增加最大,也是外来人口数量最多、占据比例最高的市。随着区域人口的大量导入,体育场地设施的增幅己远远跟不上日益壮大的区域人口。从现有市体育设施资源的供给总量看:第一,缺少区域标志性体育设施;第二,缺少社区级综合体育设施,这导致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区域内薄弱、紧缺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设施陈旧落后,缺乏维护,体育活动环境较差。根据2001年的全国大众体育现状普查结果表明:我省相当数量的体育场馆的运动条件均不理想,但又无力改善,导致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不佳。主要表现技术装备陈旧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状况差,导致体育场馆内产生诸如照明不足、场地不平导致运动伤害等负面结果,急需大型维修和改造。这使得市民在场馆内进行体育活动时,感受不舒适,不能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休闲放松。

  3.管理制度不合理,没有适当的体育运动指导和运动保护措施。调查显示,我省体育设施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而从事简单劳动人员过多的现象。直接影响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由于没有足够的专业指导和运动保护,致使运动效率降低甚至产生身体伤害。

  现在的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是按照“谁开发、谁配套”的原则进行,地块开发规模大小不一而导致体育设施配套的不一。当开发规模较小时,相应指标的配套设施很容易由于过小被忽略而流失;当很多个小规模地块开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大的普通社区时,较大的群众体育需求则与缺失的公共体育设施产生矛盾,就会出现供给方式的问题。据第五次场地普查共统计各类场地65类,我省有其中的41类体育场地,主要集中于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而其余的24类场地如手球场(房)、棒垒球场、射箭场、自行车场、汽车赛车场、赛马场、击剑房等奥运(全运)项目或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场地几乎没有。

  大型体育设施的选址未能全部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现有的市级大型体育设施都集中于中心城区,而其它地区体育设施相对不足。现在我省城市发展向南拓展的趋势明显;而且城市发展也向拓展,发展周边的卫星城市。在城市向南、向拓展的同时,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体现出“南重北轻”、“中实外虚”的格局。

  大众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我省大众体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大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众体育之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在一定原因上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大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硬环境。这个硬环境包括了两方面:一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场馆设施,二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个硬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大众体育的重视程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极其重视人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大众体育。再次,大众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大众体育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而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明方式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软环境。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也正是大众健身的首选。

  第一,大众体育设施主体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主体服务对象不清,大众体育占有比重低。第二,体育设施开放时间不足。目前我省尚有相当数量的公共场馆开放时间不足,未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场馆的巨大使用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第三,市场定位不够准确,收费制度不合理。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应以满足中低档消费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设置少量高档消费,不宜盲目发展“贵族消费”市场

  3.较少考虑生态与节能技术的使用以及资源统筹共享等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关念淡薄,场地设施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力大。

  (一)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把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全民健身场地等)的建设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用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

  (二)结合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积极加快城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改造、适度发展郊区县的公共体育设施。

  (三)借后奥运时代和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建设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同时,同步建设布局合理、环境协调、质量上乘、管理规范的休闲型公共体育设施。

  (四)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吸纳社会资本投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大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加强配套建设,促进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功能上的转型;转变经营方式,实现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经营上的转型;规模发展新兴的用于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设施难度很大,而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率,并将其作为衡量管理水平的指标是可行的。

  基金项目:2009年辽宁省哲学社会学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号:L09DSH37。

  [l] 包雪鸣.关于社区体育服务概念与几个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28.

图片名 客服